第(2/3)页 都习惯了。 但是…… 看着一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也不禁乐了。 这小子,看戏都看到自家爷爷奶奶头上来了。 太孝了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家真就只有四口人啊。 倒不是和别的后代不亲,而是相比起来,这四口才是最亲的。 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陪着朱雄英八卦了一会儿,就开始了今天的讲课。 说是讲课,其实就是闲聊。 话题大多由陈景恪起头,然后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偶尔朱雄英碰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起话题,陈景恪再展开给他讲。 半个小时后话题讲完,看看天色还不是很晚,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有功课要做,毕竟他现在还处在学习阶段。 陈景恪则拿出从太医院借的医书翻看。 古中医体系非常庞大,他不可能靠记忆将所有知识点都记住。 想要完成医书编写,还需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医书才行。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