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李勣的重量-《[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3/3)页

    *

    李勣是回长安后第四日,才从留守长安的次子与长孙这里得知晋王另外的体贴厚道处。

    历朝历代,凡武将领兵在外,镇守一方,是不可能把全家老幼妇孺都带上任的,为表忠诚,必要留要紧家人于京城。

    李勣的长子跟他一样效力军中,因此原本留在长安的是次子,也替他孝敬照顾爹娘。

    只是在李勣父母年迈相继过世后,只在京中留一个次子,就显得有点单薄了。

    李勣自认,他之为人从无某些武将(侯君集:你别阴阳怪气,你点我名吧)的粗豪不拘小节。相反,他是个很谨慎的人,觉得成大事者往往败于小节。

    于是李勣不等旁人有任何微词攻讦,便在守孝后,立刻把承继宗祠的嫡长孙李敬业送回了长安老宅,行事真是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待李勣拜会过长安故旧后,这日次子李思文与长孙李敬业就一同前来,将府中历年皇家赏赐的单子呈上。

    哪怕李勣不在京中,逢年过节府上也必得赏赐的,李勣心细,正是要从这些皇家赏赐上,看看圣恩是否变得稀薄,有没有因他常年在外,就被皇帝忘记。

    需知见面三分情呢,武将就是这点不好,在与圣人的亲厚上,远没有文臣扎实。

    他细细翻了半日,见每逢年节圣人御赐之物不但没少,甚至还偶有加厚,便觉欣慰。

    再往后翻,太子魏王处送来的礼,则是年年相同,显见是命人按官职例备的。

    倒是晋王的礼,这些年来不同。

    晋王幼时赏给属官的礼皆是出自母亲长孙皇后之手,自是无不周到妥帖。只是自贞观十年起,晋王府送来的礼便是肉眼可见的办事手笔稚嫩,赏赐样数不少,但并不成个体系。

    李勣心里一动,再默算一下:是了,从那年起,皇后娘娘仙逝,晋王由圣人亲自抚养。可圣人再抚养,也不会细致到如皇后般把年节礼都替晋王备全了。李勣见礼单里还有些显见是贡品的吃穿用物,显见是晋王自己交代的,并不是宫里宦官按例代办的。

    就这份用心,就足以让人感念了。

    李勣合上了礼单。

    他这才回长安三天,已经觉得京中味儿不对了,简直像是大年三十夜里待点的干竹一样。

    夺储之争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时刻!

    很快拿定了主意:得躲着点。

    李勣常年在外,想了想自己从前跟太子和魏王都无甚交情,便想着躲了此事——好处眼见是沾不上了,那就作壁上观吧,可别鱼没吃上倒是沾一身腥。

    然而他想作壁上观,有人却非要拖他下水。

    *

    就差一点,就差那么一点……

    如今魏王李泰睡梦中都忍不住念叨这句话:就差那么一点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