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见龙在田-《[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2/3)页

    白日开导过幼子,皇帝这一夜却有些失眠。

    他想起了今日稚奴的话,说他如履薄冰诚惶诚恐,说他想学自己却怕做不好。

    皇帝忽然就想起了承乾。

    那孩子是不是也……

    听皇帝辗转反侧一直未曾入眠,云湖公公进来小声道:“陛下,可要叫医官来为陛下按一按?”

    “不必了,掌灯。”

    自废太子流放黔州后,父子两人再未通过一句书信言辞。只有每隔数月,会有皇帝派去保护儿子的亲卫,回京禀明现况。

    皇帝就听侍卫回禀:承乾确实在苦心种花草葡萄,可惜他似乎天然与植物不对付,别说从长安城带去的各色种苗全无发芽迹象,就连当地的花草葡萄苗,到了他手里,也都是越养越蔫的趋势。

    已经到了侍卫们都看不下去的程度了,有时候半夜会偷偷帮他整理葡萄架子。

    皇帝从前只是听一听,知道儿子还在就够了。可今夜,忽然就想与那孩子说句话。

    说什么呢?

    悬笔太久,一滴墨落在纸上,皇帝只好弃了重取一张。

    最后落笔也只有一行:

    “承乾,黔州多雨雪否?”

    *

    这夜,李治也伏案在灯下写了良久。

    久到小山不安地来问了两次:“明日还要早起赶路,殿下还是早些歇着吧。”

    李治依旧坚持写完再睡——自从离开长安,随父皇东征,他每一日都会在灯下,把父皇这一日教导自己的所有话,全都记录下来。

    他每日要接触的人与事太多了,脑子总是塞的满满的。

    为防止将来忘记父皇的言辞,无论多晚,他都会先把父皇的教导整理完再睡。

    父皇每句话,都值得他反复去看,去琢磨。或许囿于年纪和阅历,此时父皇的话,他没法完全理解,但先记下来,或许将来遇到事情,就能领悟。

    就像这战场,也只有他亲眼见了,才有最深的体会。

    今日父子俩说的久,李治当然写的也久。

    且他每日记录与皇帝的对话,每页纸上还都会再留出半页,写一写今时今日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打小念书的时候,就有这个习惯,后来跟崔朝一起念书,两个人很快同步起来。所有的文书初稿,总是空出一块,用来修改和记录一闪而过的灵光。

    后来有一次,李治偶然在太史局看到了姜沃的‘星图手记’,发现她居然也是这样,不喜欢在原本的文字中缝隙里批注。他后来再见媚娘时,还问过一句,媚娘也是这样的习惯。

    李治还是个挺相信缘分的人,觉得他们几人能遇上,可能冥冥中确有缘分。

    **

    若是李治知道,现在媚娘在做什么,一定觉得两人更有缘分。

    长安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