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细述旧事-《食足良缘》


    第(2/3)页

    书‘玉’心头百千个念头闪过,难不成,这人有办法,解救自己的爹娘不成?

    “公子!我知道公子是有本事,有办法之人,既然能打听得到消息,必也有法子疏通关节,小‘女’子求求公子,望公子发发善心,救我爹娘于水火之中,如此也就是救得小‘女’子一命了!”

    书‘玉’突如其来的话 ,呛得颜予轩险些没被过气去,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两岔!

    只是,若认真计较起来,书‘玉’这话,也并非不可,甚至说不上是什么难事。

    这就要从颜家于京中家底,权势说起了。

    颜家,本是京中名‘门’,前朝二任工部‘侍’郎皆出自他家,乃是颜予轩曾祖父,及其兄弟,到了他祖父这一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过暗中托人,祖父便轻轻谋了个四品闲职,又因与家中族人众多,且本自徽商出身,皆与京中各大商号来往‘交’好,于是打本出来,开了东平楼。

    本意是为了与众亲友应酬‘交’接时,有个自在去处,谁知因舍得下本,菜品上乘,很快就招出名声来,又因来往非富即贵,来回帮衬之间,生意越做越大,不过短短二年,就成了京中第一名饭庄。

    当时的颜家,有钱,却在权上,差了把子力道。

    再说颜予轩的父亲,祖父前年没了后,皇帝体恤,依旧是子承父志,给个四品闲职。不料父亲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祖父本事在于经商,于仕途上倒是一般。

    可颜予轩的父亲,颜拓却是胜在宦海权术,他当官不过一年,随即从四品升上三品,最后又爬到从二品,外放济南,做了个山东巡抚。

    颜家从此越发更上一层楼去,东平楼自不必说,红火大发,颜家三个儿子,亦在父亲调配下,各司其职。

    老大,颜予岚,天‘性’淡泊,不爱社‘交’应酬,却是最喜八股文字,因此入学进试,很快于殿试中取得二甲头名,即传胪,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编修,也算扬眉吐气。

    老2,面前这位颜予轩,平生最恨就是读书二字,却于风月‘交’际上最为拿手,什么人都说得上人,只有于已有利。父亲看他天生经商好手,又善品会鉴美食,便将东平楼并于他打点,只是到底为商不太尊贵,因此东家并不常来管事,只是看看帐本,必要时出面周旋罢了。

    老三,颜予乾,年纪尚幼,且是庶出,乃府中三姨娘所生,且还论不到前程,不过天资聪明,甚有老大老2相叠之势,颜拓倒也很看好他,只看将来如何罢了。

    因此再说回潘家,潘父,潘杰弘,本无根基,实在本人天资出众,于殿试中拔得头筹,一举成名于天下,因此御笔亲赐,授于翰林院修撰之职,过后做到翰林院掌院学士,再然后,就是礼部尚书了。

    因是科举出身,潘杰弘对此事其中利弊十分清楚明晰,且也吃过苦头,所以说到舞弊二字,必恨之咬牙切齿。

    不想潘家获罪,于从此事中出。

    彼时科考,关节条子甚是流行,所谓关节条子,便就是有钱有势的人与考官约定,在自已考卷的某处用一些字眼作记号,过后便把这些字眼写在条子上,呈于考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