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窃国大盗》


    第(2/3)页

    林风实在无话可说了,无论如何,他都得承认,这是一个气度恢弘的皇帝,也是一条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有能做的,他都做了,应该努力的,他都努力了,即算是此刻面对失败,面对生死大敌,依然能够坦然相认,慷慨潇洒。

    这绝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林风心中感慨万千,再次低头望去,康熙气息早绝,惨白的脸上神色平和,曾是人世间最尊贵的人,但此刻也仅仅只是一具尸身。

    林风沉重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郑重的向他深深鞠躬,默然半晌,忽然指着尸身,扭头对陈梦雷道,“把他……恩……”

    “厚葬?!”陈梦雷试探着问道。

    林风摇了摇头,咬了咬牙道,“把他脑袋砍下来,巡视京城!!!”

    他走开几步眼角一瞥,忽然看到旁边两个神色颓废的清朝大臣,不禁哼了一声,“这两个家伙是什么玩意?!”

    “是伪兵部尚书明珠和伪大学士索额图!”赵广元依着刚才陈梦雷的教导,小心翼翼的答道。\>。\\另:燧发枪技术在明末就已出现并载入书籍,中国可自行研发制造,当时也曾有军队少量装备;本章火枪中的膛线是指直线膛线,自明朝中叶由土尔其传入并列装明军北京三大营可见《明史》,不需要车床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这里与现代提及的螺旋膛线相区别。

    6,本书开头部分,即主角率军偷袭北京的行动,属于笔者个人臆想,借用部分历史资料虚构,无任何推敲讨论的价值,请勿以此攻击作者。这里列出部分资料作为本书部分硬件参考。

    清朝康熙年间,八旗军实际兵员不包括蒙古仆从军大概为16万人左右,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在正常的情况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军应在6-8万人左右,但三藩之乱时,因为三藩军队扩张极为迅速,康熙非常大胆的派遣北方军队南下,北京附近的驻军被大量抽空,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康熙对战局的判断又出现了严重失误,***的突然叛乱打乱了康熙对战局的布置,为了稳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从北方抽调部队增援陕甘绿营,此时北京的防御已经极度空虚,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绥远察哈尔部落趁机叛乱,威胁北京――请注意,满清与明朝不同,她是没有设立长城防线的,其大同、宣府也没有进行重点防御,也就是说,绥远的蒙古骑兵可以很直接的杀至北京。在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连奴仆也不放过,勉强再次从北京地区挤压出一支部队,由此可见形势之险恶。

    我们现在在荧屏上或者正史内所见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可以想象,康熙当年才二十多岁而且没有任何军事经验,而他敌人却都是百战名将,如果说真的象历史上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步步领先毫无纰漏,那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时一个事件可以旁证北京的真实情形,据《清史稿》记载,一个叫杨起隆的民间人士估计是黑社会老大之类,居然敢在京城里发动叛乱,企图用一些地痞流氓控制北京,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杨起隆敢于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当时的防御能力。

    满清政权在那个时间段之内,处境之艰难、防务之空虚以及精神之紧张,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记》中,顺治出家后对康熙交代,若是战争不利,八旗应该迅速撤退回辽东――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八旗的总兵力堪堪十六、七万,很多人都没有信心在中原内地进行长期战争。后人以康熙为满清“圣祖”,确实名下无虚,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满人才彻底的征服了汉族,从此死心塌地的当奴才。其守业之艰,尤胜开创,是为圣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