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窃国大盗》
风起云涌的一六八四年在激烈的硝烟战火中悄悄遁去。这短短的十二个月所发生的事情足够让后世的历史和军事学家们研究上百年,实际上就在当时,这么激烈的政治的变化也让所有的政治家跌破眼镜。起初三藩之乱猝然骤起的时候,人们最大胆的认识也就处于“南北分治”的阶段,不过紫禁城外一声炮响,彻底葬送了“大清中兴”的宏伟蓝图――虽然谁也不知道这个劳什子“大清”什么时候兴旺过,除此之外,随后而起的大片义军更是给苟延残喘的满清势力雪上加霜,在杨起隆的四郎会牵头下,原本隐藏在各个阴暗角落的牛鬼蛇神绿林好汉纷纷跨上历史舞台,让整个山西、河南、安徽等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陷入极度混乱的漩涡之中。
这其中一直和汉军林大帅有过密谋的杨起隆日子很不好过,事实证明,以黑道帮会为纽带来整合军事集团属于错误理论,杨起隆本人也深刻的领悟了这一点。当初一伙热血沸腾的大明儿郎在太祖皇帝灵前斩鸡头烧黄纸,信誓旦旦要绞灭满虏,那是多么的庄严肃穆意气昂扬,但是仅仅几个月功夫,当这些出生入死的结义弟兄都掌握了上万人马之后,就好像突然间变了个人似的,一个个都只管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对老大阳奉阴违不说,甚至还有人暗地里与各方势力暗通款曲。[
幸运的是清廷的许多地方政府也实在是虚弱之极,虽然义军内部诸多矛盾甚至互相倾轧,但好歹在反清这一立场上是一致的,在经过最初一段时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之后,大大小小的义军头领很实际的按照各自的实力划分了势力范围,并且一致推举杨起隆老大为名义上的首领――这对于清廷个个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因为义军结束分赃之后便各自对自己的目标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这里必须承认,农民起义军在起兵之初确实很缺乏军事素质,但经过这么几个月的内战外战缠战混战之后,还是锻炼出了不少能打仗的队伍,清廷地方军队原来还有机会在地主团练的配合下搞搞小伏击小反攻什么的,但当义军初步整合后就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经过几次推推拉拉的联合会议,义军头领联合起来在河南山西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围剿,那些隐蔽在农村地区的地方团练组织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不少地主武装摇身一变成为义军,而其余的大都逃入有坚固城防的大城市。\)。
战争法则自然非常公正,尽管取得了胜利,但这几场血腥的战役同时也令义军大伤元气,虽然在他们从来不为兵源发愁,但这次牺牲的骨干分子以及经过考验的老兵却是一时之间无法补充的,于是在寒流冰封大地之后,义军也无可奈何的停止了攻势,进入长时间的修整状态,与清军在汝州、许州一线对峙。
除了倒霉的河南巡抚之外,第二个倒大霉的是福建耿精忠。这个人之所以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可以说完全是咎由自取,群雄争霸逐鹿天下虽然是个极刺激的游戏,但也绝对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玩的,平心而论耿精忠这个人打仗确实还算是一把好手,但这也不可能遮掩他在政治方面的极度无能,其实当初清廷和硕康亲王杰书进军仙霞岭之后这小子就应该老老实实服软认输的,如果那个时候他率先趴下估计无论是哪一方势力都会给他一个很体面的台阶下,可这个人实在是有点不知进退,忽然看到林风异军突起歼灭大清朝廷之后居然以为有了新的机会,天真的立即下令重整旗鼓,当然这个恶意的军事行为落在他人眼里当然非常之令人反感。\>。
福州城内的混战以及抢掠强奸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二,台湾郑经的部队正式接管城市之后方才慢慢被镇压下来。事后听闻耿精忠灭亡,福建一省欢呼雀跃鞭炮齐鸣。
台湾郑经以及他的首席谋士陈近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事实上这个史实由于文字资料保留得相当详细的缘故,在二十一世纪依然成为中国各大军政院校的研究案例。而当时由于政变实在太过突然,近在咫尺的广东尚之信和清康亲王唯一的收获仅仅只是招降了数千名耿军官兵。
这场胜利,隐蔽战线的优势和威力被陈近南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天地会的威名也在金庸先生出生数百年前就已名动天下,在这场无声无息的战争中,忠诚与背叛、欺骗与诚实、金钱与美人、收买与拉拢、大义与私利,人类最高尚的一面与最卑劣的一面交替上场,在淋淋鲜血中轰轰烈烈的燃烧绽放。<\
吴三桂元帅阁下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实际上这个念头在他当初将李自成赶出紫禁城之后就已经深沉脑海,数十年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鉴于元帅阁下身体虚弱,暂时不能进行长途跋涉,大周的朝廷的文武班子经过一番商议,决定把政治中心转移到长沙。之后的事情就变得非常之有趣,大周钦天监的官员们刚到长沙就立即发现了宇宙之间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星宿运动方面的奇异活动;此后,武陵、辰州发现了巨大的果树;然后远在云南的昆明传来了一个神奇的消息,据说某天晚上,无数昆明市居民在平西王府上访发现充满香味的云雾以及金龙飞翔的景象。在接到这许多奏报后,大周统治下的其他地方官员们如同被集体甩了一巴掌般清醒过来,各种稀奇古怪又充满吉祥意味的消息纷沓而来,如此诸多不胜枚举。(..)。
之后江南数省变得群情激奋,大家都在为吴三桂元帅阁下竭力推辞皇帝位置而感到不满,甚至连大周皇帝陛下――原崇祯皇帝的太子也对吴三桂元帅的谦虚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下令派遣御林军将吴三桂元帅阁下抓了起来,在城外的早已修筑好的禅让台上强行把帝位让给了吴三桂元帅。
于是吴三桂元帅阁下在原皇帝武力胁迫下不得不接受了禅让。
公元一六八五年春,湖南长沙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天典礼,大周天下招讨大元帅吴三桂接受皇帝禅让,正式登基为帝,为了表示对前帝的尊敬,国号依然保留为“周”,改元昭武,命湖南长沙为定天府,册原配夫人刘氏为后,立嫡孙吴世番为储。
遵照千秋百世流传下来的规矩,新朝建立之后第一件事情那就是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当吴家上下老小和皇帝陛下潜邸跟随的十大总兵等都获得丰厚的回报之后,大周朝廷终于想起了还有一位远在北方的大功臣尚未得到好处,于是经过谋士文臣数日数夜的会议讨论,大周皇帝陛下决定把自己的某个公主赏赐给占据直隶北京的汉军林风林大帅。[
经过皇帝宫廷内部的紧急家庭会议,这个下嫁的人选落在静贤居士陈圆圆的女儿安平公主吴应珂的头上。
当这个人选出台之后大周朝野为之哗然,在大周皇帝吴三桂陛下的数个女儿当中,最为美丽动人的也就是这位安平公主了,实际上大周朝廷的许多年轻人也一直都为之倾慕不已,当知道皇帝陛下要把这个最为美丽的公主嫁给北方的那位盖世英雄之后,大伙都为那个年轻人的艳福啧啧称羡。
不过羡慕归羡慕,对于皇帝的这个决定大家倒也没有感觉到十分惊奇,因为他们陈圆圆母女在大周宫廷中的地位倒也清楚得很。
这件事情其实也并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与世界上其他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如出一辙。当年这两位英雄美人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可也算是天下闻名,皇帝陛下甚至还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美名,但可惜的是这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感情终究没有抵挡住时间的洪流,之后的事实再次证明,女人若是过分的相信男人那绝对是一件非常之愚蠢的事情。当吴三桂获封大清平西王爷之后,更多的美女诸如“四面观音”、“八面观音”之类闯入了生活,在伊人逐渐年老色衰的情况下情郎理所当然的做出了取舍。失宠之后的陈圆圆的日子突然变得非常之艰难,之前嫉妒已久的正房夫人趁机落井下石,出于无奈,这位原来轰动天下的美人不得不在昆明旁边的一座小尼姑庵里带发修行。
出生在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安平公主吴应珂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有趣的童年,实际上无论她母亲是否受宠,她在吴家这个大家族中都非常孤立,其他姨娘嫉妒她母亲的美貌和名声,而吴家的长辈则愤恨她母亲误了吴三桂的名节――这当然是某种变态的推诿和诬陷。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可笑的情况:家世显赫、出身高贵的大清惠乐郡主、大周安平公主居然不得不被迫离开王府,和她母亲一起在尼姑庵里生活。
幸运的是,虽然吴三桂薄情负义,却也并不是不负责任的男人,两人的物质条件还是非常之优越,虽然身在庙宇,但生活上却也是锦衣玉食奴仆成群,她母亲陈圆圆在这个公主面前时常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和内疚,平日里也是小心翼翼百般呵护,于是灾难就很自然的发生了,在这样孤立的、受歧视的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安平公主脾气坏得可怕,更令人畏惧的是因为小时候寂寞的生活,为了打发时间她还找身边的侍卫学了一些武功,事情发展到现在,她已经成为了大周皇室里一颗极不稳定的定时炸弹。可以说除了她母亲还能稍微管一管她之外,大周朝廷里还没有什么她不敢挑衅的,甚至连她的父皇吴三桂在她那里也讨不到什么面子,所以虽然她的美貌众所周知,但直到现在,也没什么公子哥儿敢上门提亲。
虽然汉军和大周王朝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外交接触,但这并不妨碍大周使臣的出使,这是一次非常之艰难的外交行动,因为双方疆域之间是连绵千里的敌占区,所以为了这次使者团的通过大周军队还动员了两万多人发起了一场小规模的战役,在充分吸引清军的注意力之后,使者在大周军方精锐士卒的保护下沿着战区的缝隙朝北方穿插。
<style>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