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窃国大盗》

    当起义者与汉军政府达成妥协之后,辽东义军马上在山海关一线进行就地整编。汉军将领们在操办这个事情的时候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实际上当接受招安的消息宣布之后,那些衣衫褴褛的军人立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种状况当即给了那些尚在心怀二意的义军将领当头一棒,当看到自己的部下那种如释重负的表情之后,所有人都失去了继续为“**”而周旋的信心。

    发生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算太奇怪,无论是曹家兄弟或者是马大杆子,两支军队其实都没有在这里打一仗的决心,而双方在山海关兵戎相见的场面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政治讹诈而已,不过义军将领们在这个过程中显然缺乏经验,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在对持的时候自己手下士兵会承受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事后林风为了表示信任和亲民,曾在义军的基层官兵里走访,不过所询问到的结果到很有些兴味,这些士兵对汉军的火枪以及大炮倒没什么印象,也不认为这些武器有什么可怕的,汉军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些漂亮的军服,而上万精锐士兵穿着漂亮队形整齐给人感觉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所以在招安之后这个问题成为林大帅回答最多的事项,这些士兵毫不掩饰对那种军服的羡慕之情,几乎在一进入整编程序之后就马上集体提出了这个要求。<)。这种事情古今同一没有任何区别,一边是回家种地,一边是发房子发田地并且端铁饭碗,这里面的高下曲径自然所有人都心领神会。于是投诚的义军除了少数热爱生活的男人之外,其中大多数都向军官们表达了对林大帅的热爱和拥护之情,以及为保卫林大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

    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难倒那些遴选军棍,老实说这种事情他们简直是司空见惯,在汉军的领地内要求加入军队的青年多去了,其中还有许多自伤身体表决心的激烈事件,而那些被迁徙的流民更是成千上万在军营外面下跪情愿要求入伍,眼前这类事情在他们眼中真是小儿科,在这些军棍心目中汉军军人那是一种极富荣誉感和责任心和优差,自然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有资格入伍,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些军官立即执行了铁腕政策,首先被遣散的就是那些老弱病残的步兵,而这个政策一出台之后就立即发生了反弹,这些即将被遣散的士兵居然将官司打到了林风那里,令大帅尴尬万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剿灭三藩乱党”仅仅只是一个理由而已,民族起义所必须具备的种种因素早已酝酿完毕,而在关内的汉军剿灭满清政权的连锁效应下,起义就很自然的发生了。(\

    诸事草创之后,在马英以及曹家兄弟的坚决请求下,鉴于此刻清廷辽东当局此刻两线作战暂时失却防御能力,林风决定趁热打铁一举收复前明失地。

    公元一六八五年春,汉军在招安义军和当地居民的配合指引下,林风率近卫军、汉军第三军和两旅骑兵以及一万多招安义军,近三万余大军向东疾进,各处州县闻风崩溃,守官弃职而逃,而此刻关中枢纽锦州已然失去了所有的外围,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颗碎礁,且被广大农村包围了整整半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在得知汉军大举东进之后,城内清军主力在汉军骑兵哨军到来之前就早早准备,组织城内殖民的八旗平民突围而出朝奉天撤退。

    至此,前明王朝自松山战役之后失却的领土全部光复。

    时隔数十年之后,汉族政权重出长城,大汉政府设辽锦都督府,第一任辽锦都督由林大帅兼任,下设布政司一员由汤斌充任,暂领全部州县,抚农桑经济;改王大海“建威”将号,授“平辽中郎将”,领第三军配属两个骑兵旅,坐镇锦州,窥伺辽中。\\

    在这场阴暗的内讧中,马英表现得铁血非常,后来的一连串秘密砍头、活埋以及点天灯之类活动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到底从十来岁就跟着老爹做土匪,几十年铁与火的生活下来,对这种山头之争当然不会有什么陌生,而当他进行这类残忍的内部清洗时,林大帅正在笑呵呵的在义军之中走访基层,嘘寒问暖和蔼可亲,仿佛对此一无所知。

    为了平复此次内讧的创伤,林风在东征之前突然召开将领会议,宣布提前授予马英少将军衔,授号“建威中郎将”,与王大海平级,统帅其他所有投诚义军,同时兑现事前的许诺,投诚的各级义军头目按照实力以及官衔大小分别得到了相应赏赐――这里面除了金银之外,还包括房子、土地以及被俘虏的八旗女奴,终于把内部问题勉强压抑下去,而事情发展到最后,这支良莠不齐的义军在见识到汉军政府针对农民的政治手段之后,终于意识到辽东已经换了一个主人。\\

    当林风率领近卫军以及四百多大大小小的受训军官回到北京的时候,时节已经是入夏,这次出行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预定的期限,而所获取的战果也大大超出了各个臣下的期待,实际上在大帅尚未还京时,汉军政府就已经在领地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胜利宣传,其中大帅英名神武鞑子仓惶北窜封狼居婿总之应有尽有,虽然那些民间艺人说书先生有些虚构夸大,但此次光复故土确实令“满天下的汉人精神为之一振”,此事后林大帅在民间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商旅交口而赞、士林欢呼雀跃,汉军风光一时无两,河南杨起隆不顾忌讳遣使来贺,甚至连远在福建的郑经都通过天地会青木堂递交了颂书。

    不过这个时候大帅却根本没有时间来出来接受这些祝贺,因为在他不在北京的日子里,各种需要裁决的事项已经堆了一桌子,除了各种行政事务之外,最紧要的就是蒙古察哈尔小王爷要求进京和大周的迎亲使者团的回报。

    如果说林风的许多决定令臣下有荒谬之感的话,那去大周的迎亲使者人选则就是其中的极至,实际上当林风任命近卫军军官瑞克上校担任正使的时候,一向最注重尊卑礼节的李光地大人甚至当着自己主公面砸了桌子,可谓愤怒了无以复加,事后他还联通周培公、陈梦雷、汤斌等文武重臣给主公上书,要求派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出使,以免贻笑大方闹出国际笑话,不过这些努力显然没有能改变主公的决心,最后跟随汪士荣出使的依然是那个金发碧眼的老外。

    这几个月瑞克上校可谓是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虽然大周上上下下官面上对远在北方的汉军政权不屑一顾,定为州郡一类档次,不过实际上无论皇帝吴三桂还是各个臣僚,心中都极为重视此次外交活动,所以当瑞克率领迎亲团自广州黄埔港登陆之后,尚之信立即派遣了一支三千人的大军随同保护,一直护送他们出了广东,而进入大周领地后,吴三桂派出的精锐御林军早已等候已久,一层一层的保护着一直护送到长沙。

    可怜的瑞克上校从出生到现在,第一次享受到国宾待遇,所以免不得有点神经兮兮,最可怕的表现是这个人在女色方面有点变态倾向,这一路上只要一遇到女人他就马上“狂态毕露”,不顾上下礼节统统称为“女士”,以超过面对大周官员的恭敬态度请安问好。

    而令每一个负责接待的大周地方官忍无可忍的是,每次与这个洋人宴会的时候,瑞克上校都不会忘记问候这些官员的夫人,并且很亲热的询问这些官员为什么不带夫人来见他。

    不过关于瑞克的身份问题倒没有引起大周朝野的抗议,因为根据各种情报资料,瑞克上校原来是林风林大帅最亲近的“仆役”,身份与“昆仑奴”相仿佛,而林大帅之所以派他里迎亲则更说明了林风对此次外交活动的重视――众所周知,根据中国的政治传统,一件事情如果派一个宰相或者大学士之类来办可能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派一个太监来操办那就说明此事绝对重要无比,在这种传统理念的暗示下,大周的礼部官员压根儿没有如李光地想象中的那样提出什么抗议或者反对之类,而是客客气气的把瑞克上校迎接入京。

    接下来的事情没有什么悬念可言,瑞克先生对一个老头没什么兴趣,而吴三桂陛下则感觉对一个洋人罗唆有**分,于是这件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并且用快马、快船预先通知北京的林大帅,而当林风接到这份出发日期以及陪嫁礼单之后,算了算时间,突然发现自己马上就要结婚了。

    <style>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