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神兵初成-《东唐再续》


    第(2/3)页

    李曜哈哈一笑,心道:“古之神兵?谁相信古之神兵比后世的合金钢更强,那人一定是仙侠小说看得太多了……我这虽然只是稍微改动灌钢之法炼出的新钢,但这等制造之法却也有改进,两相结合,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以这种原料所制造兵器的整体xìng能,比苏钢法制造的钢材虽然还有所不如,但对上这时代其他的灌钢,不赢才叫见鬼。”

    他又朝周大锤子望去,周大锤子显得有些气馁,他苦笑着道:“五郎天予之才,某手中的长剑,虽是新制,但却也是某jīng心细造,方才两相交兵之时,某便觉得剑身不固,若是赵大哥再多使三分劲,某这剑便要当场折了……五郎、赵大哥,且看这剑刃,锋刃翻卷,可见其坚利远不如赵大哥所持之剑,而依赵大哥方才所言,则其韧xìng也必然不如,如此看来,五郎所制之新剑,当远胜铁坊旧rì所制。我李记铁坊所制之兵器,已是当今上选,五郎新剑却可轻易胜之,足可见这新剑实乃天下神兵!”

    李曜朗声一笑:“天下神兵?或许现下倒也可以如此一说,但我心中还有更多改进炼制的想法,一俟我思虑妥当,rì后必有更强神兵出现,二位大师傅可以拭目以待!”

    赵钢和周大锤子对望一眼,心中一阵激奋,然后同时生出些许诧异来:“怎的李五郎今rì如此自信满满,浑不似他原先那般谨小慎微的模样?”不过想归想,一想到今后还能看到比今rì这剑更强的神兵,这两位浸yín钢材铁器数十年的大师傅又不禁心跳加速,那神sè,就仿佛久旱逢甘露一般

    李曜摆摆手:“这两把剑都收了吧,明rì化了铁水,再弄些铁石过来,我要造一把钢槊。”

    赵钢奇道:“钢槊?……这马槊若是钢制,只怕无人能用得动啊。”

    李曜微微一笑:“确实少有人能用钢槊,不过节帅麾下勇将,给事帐中李存孝必能用得,他是我代州飞狐人,这把钢槊,便是造了送他的。”

    赵钢便不再问,只是点了点头。

    李曜却又继续道:“钢槊此物,我铁坊从来无有人制,二位在我铁坊手艺最为jīng湛,而明rì,那些学徒想必也该能够自行掌握控火之关要,届时还要请二位过来一展身手。那钢槊甚长,鼓风煽火乃是大事,须得有大力之人方能为之,我瞧憨娃儿颇有气力,明rì便让他为二位打个下手,二位意下如何?”

    二人自无不允,周大锤子甚至笑着拍了拍憨娃儿的肩膀,赞道:“憨娃儿这兔崽子,某实深知。吃得比牛多不假,可那力气啊,却也不比牛小!有他鼓风,某可安心。”

    赵钢也点头赞同:“憨娃儿力气甚大,做这等事,正得其所。”

    李曜笑着道:“如此便说定了,时辰不早,二位早些回去歇息吧。”

    赵钢和周大锤子便行礼告辞,李曜拱手相送,待二人出了小院,才回头对憨娃儿道:“憨娃儿,今rì制成这剑,你有功劳,许你的腊猪肉,少不了你的,明rì我便与厨子去说。”

    憨娃儿喜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傻笑。

    李曜又道:“你今rì也吃好睡好,明rì制那钢槊,赵周二位的技艺当无差池,剩下的,可就看你鼓风煽火的本事了,要是力气不够,炉温不能稳住,我可是要罚你的。”

    “曜少爷,俺省的,要说别的事,俺还不敢乱说,要说力气,俺只要吃饱,谁都不怕!”憨娃儿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曜轻轻一笑,点了点头:“好,既然你有信心,那就这样吧。去牵了马来,回家了。”

    憨娃儿应了一声,跑着去了。

    --------------------

    “少爷,今晚不看书么?再过两rì,西席先生要来查验功课,如今少爷白rì里这般忙碌,晚上再不温习一二,届时先生考校起来,万一应对之下有所差池,只怕老爷不喜。”赵颖儿一如昨rì,早已在李曜用餐的时候便在他房间里生了火,此刻见李曜进来,便说了这么一句。

    李曜一怔,才想起自己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过唐时科举与明清差异极大,他如今并无什么“功名”在身。要说起来,唐朝科举上承隋制,又别有发展创新,在中国科举的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但是与明清那种科举,却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唐代读书人要夺状元,不像明、清诸朝那样,先经县、州、府筛选,再经各省筛选,然后参加国家级考试:通过会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复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名义上由皇帝出题的殿试、十来位重臣“公同阅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读卷”,最后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唐代一般只在几个大区稍微认真地选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参加“省试”(名义上由尚书省主持的全国xìng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会试”),其录取人选与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贡举一人确定。知贡举一般是三年一换的,有时一年一换,各人的学识、品xìng、心态不一,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时尚未开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强要状元、自定状元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的状元实际最多只相当于明、清的“会元”(会试第一),甚至连会元都不如。因为明、清诸朝科举考试已是主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筛选层次既多且严,参加国家级考试的人数亦远远超出了唐代(唐代应考的举子多则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读书人参加科举不仅人数则极为庞大,录取比例自然很小,而且会元的确定有极严格的程序,一般不是哪一个人说了能算数。
    第(2/3)页